在基金行业快速扩张数年之后,一种全新的自我克制趋势正在加速蔓延。
近一个月来 ,从单日大额限购到设置规模上限,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主动拉起红线,拒绝盲目做大单只基金体量 。中欧基金更是在短短两日内先后公告限制大额申购和整体规模上限 ,将旗下业绩突出的中欧小盘成长基金锁定在20亿元以内,引发市场强烈关注。
这股控规模之风,并非偶发行为。在回望行业过往百亿爆款基金的辉煌与滑铁卢之后 ,业内日益意识到,盲目追求体量扩张,不仅可能削弱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 ,更可能引发策略变形、业绩变脸,进而伤害投资者体验 。
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结构性回暖、基金赚钱效应明显的背景下,基金公司选择“刹车而非提速” ,本身就透露出一次价值取向的转向——从以往的营销驱动转向运作质量优先。
这种趋势并不仅限于存量基金。在新基金发行层面,多只由明星经理掌舵的新产品也早早设定了募集上限,甚至“一日售罄”后迅速启动配售机制 。有业内人士评价:“这一轮基金公司的操作策略,某种意义上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申购限制范畴 ,而成为一次关于行业认知 、能力边界与长期主义的重新定位。 ”
在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的当下,基金行业对于“做多大”这件事,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
中欧带头“画线” ,从大额限购到总额上限
中欧小盘成长基金近日接连祭出控规模组合拳,精准程度令市场侧目 。11月5日,该基金首先宣布暂停单日5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 ,紧接着11月6日再发公告,明确该基金现阶段将实施20亿元规模上限,并将以比例确认方式动态控制新增资金进入节奏。
公开资料显示 ,中欧小盘成长成立于2022年6月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其管理规模已由二季度的5.17亿元迅速增长至11.38亿元 ,年内净值增长率高达57.73%,位列同类前10%。从持仓风格来看,该基金聚焦小盘成长股,匹配指数为国证2000 ,其策略天然依赖于市场灵活性与交易效率,过高的资金体量会显著抬升调仓成本与市场冲击 。
业内人士指出,中欧此番设定“硬上限 ” ,并采用按日评估、动态比例配售的机制,体现出基金公司对于长期策略稳定性的高度重视。尤其是在该基金仍处于强势上涨阶段即主动控规模,而非等到净值下滑或回撤出现再事后补救 ,这种前瞻性在当前行业并不多见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已不是中欧第一次对旗下产品实施限购。今年以来,中欧基金旗下多只产品陆续发布限购公告 ,如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今年8月连发3次限购公告,最终单日限额5万元;同样在8月,蓝小康管理的中欧红利优享和中欧价值回报 ,以及杜厚良管理的中欧信息科技等基金的单日限额均调整为100万元 。
这背后正是基金公司对策略容量与操作弹性的系统性考量——不再单纯以募资多少论成败,而是更加注重基金经理操作边界与持有人利益之间的平衡。
绩优产品频设门槛,申购“刹车”成为常态
中欧之外,近一个月 ,越来越多绩优基金加入到限购行列。一时间,从高楠管理的永赢睿恒、永赢睿信 、永赢融安,到范妍掌舵的富国均衡投资 ,再到恒越、中信保诚、广发 、易方达等旗下多个核心产品,申购限制成为近期基金公告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。据财联社记者不完整统计,进入11月以来有不少于50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的公告。
例如 ,11月初,恒越均衡优选宣布暂停所有申购、定投业务;中信保诚景气优选将大额申购限额设定为1000万元;永赢多只主力产品则统一设定50万元日申购上限。这些基金多为绩优基金 。其中,恒越均衡优选和中信保诚景气优选年内收益约50% ,永赢睿恒更是突破100%。
此外,金元顺安行业精选混合、广发全球精选股票 、易方达科汇灵活配置混合、易方达平稳增长混合等基金均在近期发布了限购公告。
在这些限购公告中,“保护持有人利益”、“维持基金平稳运作 ” 、“防止短期资金冲击”成为高频表述 。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:“随着产品规模不断上升 ,新增资金若集中在短期内涌入,容易对原有持仓节奏造成干扰,尤其是在策略容量本就有限的产品中。通过限购机制,既可以避免策略失真 ,也能确保不同申购时间的投资者享有相对公平的投资体验。”
他进一步指出,当前市场风格轮动加快,基金经理需要有充足的操作灵活性以应对变化 ,控制产品节奏本身也是投资管理的一部分 。“限购不是关门谢客,而是对运作节奏的主动调控,是在强调做长期、做适配的底层逻辑。 ”
不仅如此 ,也有部分基金将限购操作与基金自身策略绑定——如量化策略产品、高换手风格产品等,对于流动性依赖更强,越发需要维持精细的规模控盘。
当然 ,也并非所有基金都在紧缩。有些基金随着市场回暖开始恢复大额申购,例如易方达先锋成长就于11月初取消了此前设置的100万元申购限额 。反向操作说明,限购机制并非一限到底 ,而是基于业绩表现、策略特性与市场流动性等因素灵活调整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行业整体向管理能力回归的共识中,限购已不仅是个别基金经理的临时性策略,而更像是机构层面对基金运作节奏的一次系统性再设计。
新发基金也启动限购模式
如果说限购更多发生在存量基金的节奏调控 ,那么在新基金发行端,控规模的理念则早已成为基金公司设立产品时的前置考量 。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在产品募集阶段就主动设定规模上限,并根据市场反馈快速结募 ,体现出对资金容量与投资策略匹配度的高度重视。
例如,中欧价值领航 、鹏华制造升级、易方达港股通科技等新发基金,均设置了20亿元募集上限 ,并在一至两天内完成募集并启动配售机制;富国兴和则在首日申购超额后迅速结募,最终配售比例为84.27%,鹏华制造升级配售比例仅有57.06%。
与过往依靠高强度宣传、依赖热度驱动的爆款式一日售罄相比 ,如今的新基金一日售罄更多是一种制度设计下的主动止盈,而非市场追捧下的被动井喷 。这种转变,不只是基金公司态度的改变 ,更是行业审美的一次更新。过去,一日售罄常被视为营销成功的标志,如今则成为基金公司对策略容量与投资节奏审慎管理的体现。
从行业整体趋势看,控规模并不意味着对规模本身的否定 。相反 ,恰恰是在经历过快速扩张与市场震荡的轮回后,基金公司更为理性地看待单只基金的最优体量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说:“规模可以大,但必须匹配策略;若策略容量有限 ,则控制体量是对持有人负责的体现。”
事实上,不乏大规模基金依然表现稳健的案例,关键在于基金管理人是否能够在合理的策略框架下 ,平衡流动性 、调仓空间与市场机会 。而主动控规模的本质,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对于组合运作节奏的动态调适,是在市场波动中力求稳健、可持续的一种表现。
有公募研究人士指出:“一只基金的长期业绩 ,往往建立在策略稳定性、持仓透明度与运作效率之上。适度的规模,既保障了产品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应对能力,也能增强投资者信心 ,形成良性的产品生态循环。”
因此,无论是新发产品设定募集上限,还是存量产品根据阶段性进度启动限购,核心都指向同一个目标——以更科学的规模管理方式 ,助力基金经理发挥专业能力,最大限度保障持有人利益 。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手机股票开户哪个证券公司好:怎么看上证50有哪些股票-建军节临近 两大维度掘金军工股!公募基金重仓的绩优潜力股出炉
股票有哪些操作技巧:股票杠杆费用怎么收取-基金调仓创新药?估值偏差暴露资金“迁徙” 机构紧急提示:短期交易过热
昆明配资炒股:10倍杠杆配资平台-首批主动权益基金三季报出炉!多只科技基金收益、规模齐升
手机买股票怎么买:什么是杠杆交易-重磅打虎!易会满落马 执掌中国证监会超5年 任期内3000点20次失守
手机股票软件有哪些:正规的股票交易软件-美印紧张关系升级!特朗普再发威胁:24小时内将“大幅”提高对印关税
哪个手机股票软件有宝塔线:股票杠杆费用怎么收取-业绩炸裂!27倍大牛股惊艳市场!后市怎么走
联丰优配-联丰优配平台-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联丰优配-联丰优配平台-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㉖投资者在参与股票配资时,应了解并熟悉平台所提供的投资工具,如杠杆、止损单等,以便更好地控制风险。
9月12日,厦门证监局公布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,揭穿了一桩利用内幕信息违规交易上市公司股票的案件。 当事人楼某民,...
3月24日,业内权威专家表示,MLF(中期借贷便利)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,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完全退出。3月24日...
记者|赵阳戈年初,证监会就修改《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》部分条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市场也将注意力投向了...
2025年3月24日下午三点A股收盘后,港股科技板块持续走强至四点十分收盘。消息面上,一方面美元相对于人民币连续3个交易...
当地时间3月11日,美国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表示,12日不会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征收50%的关税。当天早些时候,加拿大...
记者闫桂花 王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周日在“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...
记者辛圆给补贴、建平台,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,各地纷纷放出“大招”。据央广网周一发布消息,湖...
界面新闻记者|陈靖国元证券(000728.SZ)投行动荡不断。近日,上交所接连发布三张罚单,揭开了安...
3月24日,易方达国证自由现金流ETF公开发售。该产品跟踪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,这个指数是什么?有哪些优势?投资价值如何?...
2025年3月25日,倍轻松(688793.SH)公告称,公司股东宁波倍松投资有限公司(简称“宁波倍松”)拟通过大宗交易...
界面新闻记者|龙力开年两个多月,不少头部量化私募都在积极“上新”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3月17日,...
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。...
记者|张乔遇骑行热潮的兴起,直接带动了自行车及相关装备市场的火爆。去年以来,自行车尤其是高端自行车以及相...
3月24日,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海洋王”,002724.SZ)早盘一字跌停,此后股价拉涨,尾盘封涨停板...
记者王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周一在“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...